国资委国有企业法人户数大概在几千户左右 从2016年到2021年底,中央企业共“压减”法人户数19965户,占中央企业总户数33%,推动管理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地方国有企业管理层级普遍压缩到4级以内。
近年来,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持续深化“压减”工作,旨在通过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提升整体竞争力。截至2023年5月底,中央企业累计减少了11131户法人单位,法人户数减少比例达233%,超额完成原定减少20%的目标。
近年来,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扎实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持续深入推进“压减”工作,截至5月底,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户数11131户,减少比例达233%,提前一年完成法人户数减少20%的目标,法人总数已降至45123户(含累计新增3218户)。最长管理层级由8级减少到6级,90%的企业法人控制在10级以内。
据悉,从2016年到2021年底,中央企业共“压减”法人户数19965户,占中央企业总户数33%,推动管理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地方国有企业管理层级普遍压缩到4级以内,使国有企业组织结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两非”(非主业、非优势)剥离和“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退主体任务基本完成。
知风云: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中央企业深入瘦身健体,加快处置非主业业务,全面完成“僵尸”特困企业处置,持续推进“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有力促进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国资委发布消息称,11月8日上午,国资委组织召开中央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视频会议,总结前一阶段中央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以下简称“压减”工作)取得的成效,交流部分中央企业“压减”工作的措施和经验,对中央企业“压减”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1、趋势三:PPP政府支出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做好PPP政府支出管理,事关PPP发展质量。2018年,继续细化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PPP政府支出管理获得实质性发展。2019年,财政部势必将进一步强化PPP政府财政支出管理工作,严控10%财承底线。趋势四:PPP信用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2、PPP板块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PPP模式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PPP板块中的上市公司将有望受益于这一趋势,实现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对于PPP项目的监管和支持也将为这些企业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3、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它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中应用广泛。 该模式旨在促进私营企业和民营资本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自90年代初期开始,全球范围内的PPP项目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并在1997年达到了高峰。
4、PPP已经成为工程项目投资和开发的主流方式。在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可以促进政府和合作者共同出资和共同分享风险;在环保领域,PPP可以推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项目;在交通领域,PPP可以加快公路、铁路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创造更多机会。
5、在新机制下,文化PPP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新机制将重点聚焦旅游、体育等领域的使用者付费项目,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政策利好。同时,新机制提出优先考虑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为民营文化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严控PPP的原因如下:防范金融风险 国家对PPP进行严格管控,首要原因是防范金融风险。PPP模式涉及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若监管不当,可能导致金融风险。通过严控PPP项目,国家旨在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避免潜在风险。优化资源配置 PPP项目的质量和规模对资源配置有重要影响。
目前,财政承受能力10%的限额有力控制了各地PPP项目的数量、规模,但部分市县支出责任已超出限额,需引起警惕。对此,财政部表示,将坚守规范运作的底线,严控财政承受能力10%的红线,“对支出占比7%到10%的地区进行风险提示,对超过10%限额的地区暂停新项目入库”。严格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严控非主业投资规模和方向,不得在产业基础薄弱、缺乏资源优势的情况下盲目布局新产业。加大房地产、金融、PPP、对外并购、产业园区建设等重点领域投资管控力度,严控赴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严控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跨越国境或涉及多国因素的境外项目建设,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举债投资。
趋势三:PPP政府支出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做好PPP政府支出管理,事关PPP发展质量。2018年,继续细化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PPP政府支出管理获得实质性发展。2019年,财政部势必将进一步强化PPP政府财政支出管理工作,严控10%财承底线。趋势四:PPP信用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政信金融被视作促进地方发展和服务民生的重要工具,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扩大有效投资。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加大房地产、金融、PPP、对外并购、产业园区建设等重点领域投资管控力度,严控赴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严控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跨越国境或涉及多国因素的境外项目建设,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举债投资。实体企业内的金融业务,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防止实业资金在资本市场内循环。
概括地说,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法定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任何城市在没有做好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之前就提出线路方案的项目建议书,将被认为是没有根据和不合法的。
法律分析:建设地铁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市总人口超过700万,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此外必须是网络化,单线不能审批。
具体而言,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需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地区生产总值则需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而市区常住人口至少应有300万人。
城市建地铁要满足的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市总人口超过700万,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另外,对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的特大城市,其城轨交通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建设地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需达到100亿元以上。 国内生产总值需达到1000亿元以上。 城市总人口需超过700万,城区人口需达到300万人以上。 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需达到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
按照“防风险、促规范”的要求,PPP工作着力加强规范运作,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PPP项目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质量。PPP“清库”工作源自去年11月财政部的部署。
综上所述,“92号文”旨在规范PPP项目运作,确保其回归公共服务创新供给机制的本源。通过严格新项目入库标准、集中清理已入库项目、强化社会资本方自查、协同推进整改,以及确保新入库项目合法合规,可以有效推动PPP项目的健康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遵循“规范运行、严格监管、公开透明、诚信履约”的原则,切实防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扎实推进PPP规范发展。(一)规范运行。健全制度体系,明确“正负面”清单,明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严格项目入库,完善“能进能出”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项目绩效激励考核。
做实密切协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前期工作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合理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对深化项目谋划、论证,夯实项目储备,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快项目推进,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实密切协作机制:北京市和河北省应建立实质性的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共同制定政策方针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应加强人员交流和合作,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专业化的协同工作体系,确保合作顺利推进。
积极争取商务部等国家部委支持,建立项目引进的对接沟通机制。我局先后3次赴北京,拜访国家商务部产业司、欧洲司、亚洲司、美大司、西亚司、外资司及投资促进事务局等部门,获取了各国及地区的产业发展动向和经贸信息,并利用商务部资源参加了4月上旬澳大利亚经济论坛,收集部分项目的投资线索。
此外,还需对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和布局进行控制,保证耕地保有量,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省厅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补充耕地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
4.合理争取资金,解决实际问题。国家各部委都有一些不等量的机动财力,如果我们能以合法的理由争取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例如在“农村六小工程”方面,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防灾赈灾方面,只要我们能按照各部委的要求去做项目申报工作,就可以解决我们许多实际问题。
评论